1、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在國內,德育原理的價值性第一就體現為其明顯的
A.集體主義性質
B.社會主義性質
C.立德樹人性質
D.品德引領性質
2.從德育本質的角度看,覺得在德育中受教者所需學會的是社會常見價值下的行為規范和思想道德情操,指的是
A.德育是規范化教育
B.德育是社會化教育
C.德育是個體性愛文化
D.德育綜合性愛文化
3.德育活動因其自己的結構特征對個體和社會進步所客觀具備有哪些用途指的是
A.德育功能
B.德育本質
C.德育目的
D.德育成效
4.人類德育起源的物質基礎是
A.人類已經從古猿進化為人類
B.人類認識自然、借助自然能力的增強
C.人類已經形成了肯定的勞動關系的交往關系
D.人類在產生時所擁有的生理情況和心理情況
5.確定德育目的的客觀依據是
A.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進步水平
B.教育思想和社會教育事業進步水平
C.擬定者的某種思想認識或觀念
D.社會進步情況和學生身心進步特征
6.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開始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一輪德育課程改革確立的理念是
A.回歸思想品德
B.回歸思想政治
C.回歸生活世界
D.回歸社會實踐
7.品德的形式結構的四個要點是
A.思想、政治、法律、道德
B.道德認識、情感、意志、行為
C.思想、政治、道德、心理
D.道德認識、情感、心理、實踐
8.精神剖析理論覺得人格中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層面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皮亞杰
C.班杜拉
D.埃里克森
9.直接德育課程一般都是
A.德育活動
B.其他學科課程
C.德育管理
D.國家德育課程
10.傳統德育過程模式與現代德育過程模式有什么區別主要表目前
A.推行過程的形式差異
B.對于道德教育發生機制認識的根本性不同
C.外在環境在學生道德成長中的地位
D.成人權威在學生道德成長中的地位
11.通過獎勵和懲罰這兩種積極和消極的強化方法去影響學生道德行為的德育辦法是
A.講授法
B.勉勵法
C.練習法
D.獎懲法
12.中國少年先鋒隊的創立者和領導者是中共,中共委托直接領導少先隊的是
A.中華全國總工會
B.中國共產主義共青團
C.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D.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13.學生品德評價的根本目的是
A.為了甄別和選拔學生
B.發現和解決德育工作中的問題而采取的管理方法
C.強調終結性評價
D.強調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
14.在德育體系中,作為德育活動所要傳授的具體道德價值與規范體系,是對德育資源內涵的道德價值的提煉和濃縮的要點是
A.德育目的
B.德育主體
C.德育內容
D.德育資源
15.既是德育資源最具備影響力的生命載體,同時也是德育資源開發和借助的要緊主體性渠道,指的是
A.學生
B.教師
C.家庭
D.社區
16.在開發和借助海外德育資源時,大家不可以完全舍棄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優勢,要在維持自我文化主體性的同時積極借助海外各種德育資源,這需要大家要有清醒的
A.文化自豪感
B.文化自覺
C.文化優越感
D.文化自我
17.根據影響成效性質的不同,德育環境可以分為
A.宏觀環境、中觀環境與微觀環境
B.正面德育環境與負面德育環境
C.顯性德育環境與隱性德育環境
D.校外德育環境與校內德育環境
18.學校中對于個體道德進步及學校德育活動拓展具備影響用途的理念環境體系,是學校德育的
A.物質環境
B.規范環境
C.精神環境
D.人際環境
19.既是德育理論革新的要緊理論資源,也是提升德育實效性的要緊路徑選擇,這指的是
A.德育目的
B.德育環境
C.德育內容
D.德育模式
20,道德認知進步理論的代表人物科爾伯格覺得,道德進步的核心是
A.道德認識能力的進步
B.道德選擇能力的進步
C.道德推理能力的進步
D.道德實踐能力的進步
2、簡答卷: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21.德育功能的種類有什么?
22.簡述教師的德育素養結構及其形成渠道。
23.簡述榜樣示范法的涵義及運用該德育辦法應該注意的問題。
24.儀式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全方位的道德關系,體目前那幾個方面?
25.簡述同輩群體及其對于學校德育的影響。
3、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 10分,共20分。
26.什么是德育活動課程?結合實質事例,論述德育活動課程推行時應貫徹的原則。
27.聯系學校德育實質,論述學生品德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方案。
4、案例剖析題:本大題15分。
28.案例材料
2017年頒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在關于“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這一德育目的作了如此的設置:
總體目的
培養學生培養好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
學段目的
小學低年級。教育和引導學生培養基本的文明行為習慣。
小學中高年級。教育和引導學生理解平時生活的道德規范和文明禮貌,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治觀念,培養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初中學段。教育和引導學生理解基本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樹立規則意識、法治觀念,培養公民意識。
高中學段。教育和引導學生增強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民主法治觀念。
問題:請運用德育目的確定的依據和德育目的分層的有關常識,談談你對《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關于“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德育目的設置的怎么看。
想要獲得試題及答案的考生可以掃描二維碼聯系老師獲得!!!